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记者讲述:我与官员打交道的经历

2016-06-01 杨绍功等 新华每日电讯
戳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学问” 

善于运用媒体传播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 、推动实际工作,应当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杨绍功(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 

  记者到基层采访时,多次听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半调侃半诉苦地说:这些年,新闻舆论工作已经从政府工作的“二线”上升到了“一线”,跟媒体记者打交道是苦活、累活,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吃力不讨好。从他们的话可知,对于基层政府部门而言,如今的新闻舆论工作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也越发复杂了。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这种观感,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常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严格说来,所谓“海量信息”大多来自娱乐、广告和各类专业领域,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总体上仍然处于透明度低和相对匮乏的状态。正因如此,每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政府部门的反应,因为公众更渴望获得相关部门处置情况的权威信息。

  当前,深化改革是最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之一,各项改革政策密集推出。在改革攻坚时期,关于政府部门的改革举措和行政行为,有大量信息需要有效传递和反馈。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利用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借助媒体监督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以防止行政结果背离政策目标。因此,当前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有助于在改革举措落实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播学者认为,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应该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主动宣传时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二是"被动"应对舆情时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培养和提升媒介素养,也需要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在政府的工作需要和公众的信息需求推动下,如何“善用媒体”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而每一次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新闻事件的处置,都是一场关于官员媒介素养的考试。

  在舆情应对方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例子。记者在采访中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地区和部门,再复杂的事情,喝几杯茶的功夫就能把问题聊清楚、说明白。领导干部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获取媒体的支持与理解,把舆论引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而另一些地方和部门应对监督报道的办法是:白天兜一圈,晚上喝一顿,消耗记者的精力,以腾出时间找关系、打招呼“摆平媒体”。最后,不仅舆论无法平息,还损害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他们不仅误以为可以“摆平媒体”,面对舆情还缺乏主动作为,总想着“等风来”。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舆情应对不力的事件之所以不时出现,是因为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等一等、拖一拖热点就会过去”的想法。靠新的舆论热点来冲淡影响,等别处的舆情出来转移舆论注意力,不肯直面舆论、不能解决问题,让部分地方和部门的舆情应对陷入恶性循环,给地方制造了大量的“负资产”。其实,如果他们能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就能够将舆情转危为机。

  舆情应对固然可能因措施不当而失利,主动宣传如不尊重新闻规律也可能弄巧成拙。记者常收到地方部门宣传本单位工作成果的邀请,但有些时候,某些单位的工作成果并不突出,他们只是希望借助媒体报道获得上级的肯定。没有新闻的事务犹如一杯白开水,记者就算有“生花妙笔”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则不是下大力气踏踏实实干事,而是做表面功夫,出风头博眼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展示单位的形象,还会给部门甚至整个系统抹黑。

  无关切,不新闻。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改革中容易遭遇“中梗阻”的难点,才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也是领导干部应该担当的关键点。新闻传播的规律如此,领导干部要提高媒介素养,更应该认真尊重新闻规律,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当前时代条件下,善于运用媒体传播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应当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面对媒体,党政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在主动宣传和舆情应对中,应该在宣传中给媒体端上一杯白开水,而不是在舆情应对中让记者醉倒在一杯酒里。与其心情复杂地“端酒”“送水”,不如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地给“一杯茶”,如此更显自信和担当。 

官员与媒体的相处之道

不要把“善用媒体”片面理解成宣传政绩、“灭火”。“善用”实质上更应是通过媒体弘扬正能量、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增加社会透明度,也包括利用媒体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张丽娜(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

某次,我无意间被拉入一官场饭局。刚一落座,众宾面面相觑,气氛略显尴尬。一些本来很轻松的话题,聊起来也都欲言又止,显得有些不太自然。更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注意啊,今天有记者在场呢。”

  又一次,受邀参加某处长聚会,到了一个环节,大家纷纷拍照。我也顺手举起了手机,某处长立马警觉道:“咱这种私人场合,记者就别拍了吧。”

  几天前,我加了一位局长的微信,大致浏览了下他的朋友圈。后来再看,已成一条地平线——他把我屏蔽了。

  在官员心中,记者到底是什么样呢?有人这样描述:惹不起,躲不开;既得防,又得用;不能远,不能近;能成事,也坏事;轻看面,重看点;觅新奇,抓眼球……

  那么,官员与记者能交朋友吗?有人这样回答:用得着的时候是“朋友”。在某些人的不良潜意识里,媒体只是助其平乱子、保椅子、撑面子、搭梯子、谋位子的工具。他们与媒体人打交道,要么是想借助媒体向上邀功表态,要么想利用媒体对外粉饰遮丑,要么想拉拢媒体以谋息事宁人。

  一些地方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固然与少数媒体人素质欠佳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某些官员错误定位了自己与记者的关系。他们在潜意识里把记者当成自己的“家奴”——需要记者时奉为上宾,不需要时如避瘟神;与“听话”的记者勾肩搭背,对“不好用”的记者直接“拉黑”。

  中央呼吁领导干部“善用媒体”,但某些官员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以为“善用”就是用媒体宣传自己的政绩、“灭火”“洗白”。实际上,“善用”更应是通过媒体弘扬正能量、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增加社会透明度,也包括利用媒体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等。然而,恰恰是这些比较重要的“用”,被某些人选择性忽略了。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官员是否能和记者交朋友,官员与媒体之间如何相处?我认为,尽管各自角色不同,但只要丢掉赤裸裸的利益牵绊,秉持公心,足行大道,坦荡无私,公道正派,以事业为重,以志趣相交,也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并且对双方的工作也会大有裨益。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来看,官员和记者都肩负着引领导向、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等共同的职责和使命,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何止官员与记者,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但凡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说到底,唯以事业为重,求志同谋道合,求大同存小异,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不因私生隙,不以己度人,方能成其久远也。谋事、执政、交友,理同一也。

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官员的媒介素养,看起来只是个人修为和历练,但统而观之,可见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和社会习气。那些风清气正、政通人和、民主气氛活跃的地方,官员们说话便常见清新之气


涂洪长(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 

  “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用网络空间中的这句流行语评价一些地方官员的媒介素养,非常贴切。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的官方应对中,“真诚”与“套路”之别让人印象深刻,由此能看出不同地方和部门间的素质与作风差距。 

  先说一段采访经历。大约8年前,我到福州的一个郊县去采访台风暴雨灾害,一进入该县境内,即有当地官员全程“随行”。到受灾户家中了解情况时,总有人用当地方言告诫对方“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乱说”。因为采访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与官方通报的灾情出入较大,当夜,这个县的主要领导来到我的住处,很“真诚”地说起自己的仕途经历以及媒体圈的人脉关系,并执意要留下一个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着的“慰问费”。 

  在严词拒绝了这位领导“好意”之后,为排除干扰,我准备连夜赶回福州。但令人意外的是,采访车辆还未赶回到单位,这位领导已经到了单位附近的一处茶馆,并极力拉我坐下,说要补充说明一些情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大大小小认识或不认识的官员前来“说和”,一直折腾到凌晨3点多…… 

  现在回忆起这位如今已经落马的官员,他当时的表现可谓“煞费苦心”。特别是当他提起自己农家子弟出身时的那份真诚,尤为让人印象深刻。但让我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当我问起那些在暴雨灾害中遇难的受灾群众时,他那漫不经心的神情以及含糊其辞的应对——似乎数十条生命的突然逝去,除了可能威胁到他的乌纱帽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像这位官员一样,一些地方官员在“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手段。比如,在面对舆论监督和媒体批评时,他对媒体记者的“善意”和“热情”与日常表现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能会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时,他会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来“灭火”;比如,真实情况可能触及自身利益甚至波及上级领导和部门时,放弃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说到底,这些官员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某些时刻的“真诚”,也只是充满“套路”色彩的“真诚”,而不是人民至上、国家至上。 

  从“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夸张,到“替党还是替人民说话”的糊涂,从“一切成绩归领导”的肉麻,到“局长的电话岂能随便打”的傲慢……官员的媒介素养,看起来只是个人修为和历练,但统而观之,可见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和社会习气。那些风清气正、政通人和、民主气氛活跃的地方,官员们说话便常见清新之气;而那些腐败频发、民怨较大、问题官员频出的地方,官员应对媒体“套路化”难免成习惯。


转载请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在这里读人文历史 读转型中国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